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創新
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文獻遺產三大方面,其中物質文化遺產以不可移動文物,可移動文物,復合性遺產如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文化景觀、線形遺產、紅色遺產等及相關的歷史文化博物館、紀念館、美術館等為主要內容;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口頭傳統、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和禮儀節慶、傳統技藝、傳統知識如中醫藥知識、歷史地名、文化空間等;文獻遺產以歷史古籍文獻、歷史檔案、地方誌乘、家譜等為主要內容。
文化遺產構成中華民族的文明成果及文化體系、文化智慧、文化家園和文化特征,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構成,是堅定文化自信的源泉。中國是世界上唯一的5000多年文明未曾斷裂的國家,其連續發展而積澱的文化遺產極其豐厚,從而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的主要載體及內涵。
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今天,如何認識文化遺產參與國家現代化建設的意義與途徑,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任務。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讓文化遺產活起來」、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樹立保護文物也是政績的科學理念」「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以及要「保護好、傳承好、發展好」大運河文化遺產等指示精神引領下,我國的文化遺產在得到積極保護的同時,也在更多方面服務於國家現代化建設。
從實踐層面歸納,可以發現文化遺產服務於國家現代化建設的主要表現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服務於公共文化建設
文化遺產是中國城市、城鎮、鄉村乃至區域文化建設的重要依托,它讓許多城市、城鎮、鄉村擁有根脈、特色和魅力,如雲南麗江、山西平遙、新疆吐魯番、貴州遵義、陜西延安、江南水鄉古鎮、西南村寨等;還有許多文化遺產地本身就是聞名中外的風景名勝地,如杭州西湖、山西五臺山、南京秦淮河與紫金山、甘肅敦煌、承德避暑山莊等等。
文化遺產可以成為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的核心資源。如我們利用文化遺產建立起大量服務於民眾的博物館、美術館、考古遺址公園、大遺址、文化生態保護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民俗村等等。可以說,離開文化遺產,這些現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公共文化創新項目將無從依托。文化遺產的文化創新作用能夠讓人民的生活更幸福,心靈更豐富,環境更優美,發展更持續。
文化遺產作為特定人群和地域的創造物與共同記憶、文化認同載體和精神標識,可以成為文化復興的重要資源。文化遺產的重要價值是讓人擁有文化歸屬感、凝聚力和精神文明的滋養。可以說,離於文化遺產,社會將變成文化沙漠,因為我們的語言、文字、宗教、文藝、工藝、價值觀、家庭製度、禮儀、節慶、民俗、傳統醫藥、傳統知識等構成了我們賴以生存的文化系統和精神生活依托,讓我們每個人擁有了豐厚的心靈世界和立身處世的人格要求。這些物質的或非物質形態的文化遺產都是千百年來的創造,在歷史進程中經過了不斷的積澱、揚棄、傳承,今天如果我們沒有這樣系統的文化遺產的滋養、維護、支撐,又從何談起文化自信和文化創新呢?
二、服務於科學研究事業
文化遺產中包含著人類的文化智慧、文化創造、文化知識和文化運動規律,它能夠引導我們在當代進行科學研究,推動思想創新和實踐創新。如學術界對人類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三個時代」生產力運動規律的認知即是從考古遺產中得來。文化遺產中許多知識領域已經成為當代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的研究對象。大量文化遺產領域的知識發現、知識概念和知識體系進入教科書和其他各類出版物,以及博物館和互聯網,極大地豐富了我們的知識王國,開拓著科學研究的時間和空間。
文化遺產研究領域也涉及自然科學研究事業,如古建築學、科技考古、古人類學、基因考古、疾病考古、環境考古、產業遺產開發研究、文化遺產調查和考古發掘、文物保護科技、文化遺產保護規劃、文物修復等,產生了諸多跨學科研究方向,以及大量現代科技方法和科技創新問題,文化遺產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的路子越走越寬廣。
三、服務於文化產業發展
文化遺產資源可以轉化為現代文化經濟,推動文化產業、休閑產業、健康產業以及整個服務業的發展。目前,最典型的實例就是文化遺產已經成為旅遊業的重要參與力量。中國各地重要的文化遺產幾乎都能夠發展成為文化旅遊的熱點,如兵馬俑、故宮博物院、長城、布達拉宮、蘇州園林、廈門鼓浪嶼、澳門大三巴等。這樣的態勢既有利於文化遺產的保護,也傳播了多樣性的文化和知識,讓文化遺產更好地發揮了文化傳播、文化啟迪和文化分享的作用,促進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和文化繁榮。
文化遺產也是傳統手工製造業的重要資源,在現代生活中可以成為特定生活方式的創造者,從而贏得新的發展動力和消費市場。如龍泉青瓷、宜興紫砂、南京雲錦、江寧金箔、福州漆藝、蘇州刺繡、揚州玉雕、北京景泰藍、天津楊柳青年畫等傳統工藝和傳統美術在當代人的生產生活中大放異彩。文化遺產還可以成為現代創新產業的重要資源,如中醫藥業、民族飲食業、民族建築業及裝潢業、民族包裝業、民族設計業等都需要文化遺產資源的直接參與。文化遺產更是許多文化創意業的重要對象,如近年故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館乃至全國博物館界興起的文博創意產品正方興未艾,深受民眾喜愛。
文化遺產是文學、繪畫、電影、曲藝、音樂、戲曲、舞蹈等文藝創作的直接對象,也是開掘素材、攝取信息、捕捉靈感及進行多樣性創作的文化資源,為當代和未來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精神文化支持和供給。離開文化遺產,我們的文化創新會變成無源之水、無根之木,失去過去、今天和未來的思想鏈接,失去文化和文明連續發展深層思考的力量,也就很難產生經典作品。
四、服務於不同國家的文化交流傳播與文化合作
文化遺產的歷史性、民族性和特色性使得它可以成為全球化時代不同國家、民族、人群互相了解、互相欣賞、互相對話、互相交流的重要方式和內容,可以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心靈溝通的平臺和渠道,讓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民眾走出封閉和孤獨,生發出相互理解、尊重、分享的美好感情和深切認知的合作意願,從而讓世界變得更美麗、更和睦。如分布於亞歐大陸的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的發掘和展示,就使相關國家加深了彼此認知,促進了傳統友誼。現在,無論是每年數以千萬計的外國布蘭特原油遊客來到中國觀覽各地的文化遺產,進而深入了解中國文明和中華民族;還是中國每年多個文物展覽、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等走出國門,讓世界各國人民實實在在欣賞到中國人民的歷史文化和豐富創造,都為中國文化「走出去」和中華文化造福於世界人民作出了獨特貢獻。
總之,人類實踐反復證明,沒有能夠離開文化遺產的「今天」,也沒有離開文化遺產的現代化。隨著人類科技發展和物質產品生產能力的日益提升,人們更加渴求的是能夠豐盈心靈的文化生活和精神文明,而文化遺產將在這方面發揮巨大的作用。文化遺產雖然是先人的創造,但也是現代人的生存基礎,它與自然遺產共同構成人類社會健康延續的必備條件。5000多年文明連續發展的中國擁有著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巨量文化遺產,那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金山銀山,也是世界的文化寶庫。中華先民創造的豐厚無比的文化遺產是歷史的,也是未來的,是中國現代文化發展之基和文化創新之源。為此,保護傳承文化遺產就是保護傳承文化發展之源,我們要築牢民族精神家園和文化自信的根基,珍惜民族文化創新資源,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