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1.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1) 百家爭鳴
春秋戰國時期在社會上形成一批以傳播文化,發展學術為宗旨的社會力量,它們被稱為「諸子百家」。
道家學派代表人物:老子和莊子,主張「無為而治」,他們認為理想的社會是小國寡民的社會。
墨家學派代表人物:墨子,主張「兼愛」「非攻」「尚賢」。
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韓非子,他主張以法治國,建立一個君主專製的國家。
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等。
(2) 孔子、孟子和荀子與儒家思想的形成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潛心辦學和著述,整理六經,成為新學派的創建人,是後世的「至聖先師」。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孔子提出的「仁」,這其中包含了民本思想。
孟子將孔子的「仁」發展為「仁政」,進一步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
荀子也主張施政用「仁義」和「王道」,並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觀點。
從孔子創立儒家思想,到經過孟子、荀子的總結和改造,其體系更加完整。
2. 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
(1) 董仲舒的儒學主張
A. 針對中央集權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主張
B. 針對加強君權需要,提出「君權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應的儒家道德觀點
C. 針對土地兼並現實,進一步發揮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張限田、薄斂、省役
D. 針對為人處世標準,提出「三綱五常」,提倡孝道
(2) 漢朝儒學成為正統思想
漢朝儒學成為正統思想漢武帝采取了三點具體措施:
其一,全面肯定新儒學思想;
其二,起用文學儒者數百人參與國家大政;
其三,興辦太學,使天下文士都學儒家經典。
儒家思想經董仲舒改造,適應了專製主義中央集權加強的需要,漢武帝以後成為了封建社會正統思想。
3. 宋明理學
(1) 程朱理學
北宋程頤、程顥的思想:
①「天理」是萬物的本源;
②人倫道德、尊卑等級都是「天理」;
③「仁」與萬物俱生。
南宋朱熹的思想:
①理氣論,宇宙萬物都是由「理」和「氣」兩方面構成的,理先於氣而存在。
②心性論,心統性情,人們應該克製自己的感情,讓道德理性來支配和指導行為。
(2) 王陽明的新學
思想主張:心即理,人心便是萬物的本原,「心外無物」,是一種大豆主觀唯心論的宇宙觀;致良知,認為「良知」是人固有的善性,主張「視天下為一家,中國猶一人」,發揮了儒家「仁」的思想。其最大特點就是由程朱理學的客觀唯心主義轉變為陽明心學的主觀唯心主義。
4. 明清之家的儒學
李贄「離經叛道」的思想
A. 挑戰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批判道學家的虛偽。認為,是非應隨時代變遷發展而改變,不應以孔子的話作為永久不變的定論。批判道學家「陽為道學,行若豬狗」。
B. 抨擊封建社會的傳統觀念,強調個性發展。痛恨男尊女卑現象,竭力贊頌改革,肯定農民起義。
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的進步思想
(1)政治上:反對君主專製獨裁,提倡「人民為主」。
(2)經濟上:重視手工業和商業,提倡「經世致用」。
(3)思想上:批判繼承傳統儒學,構築具有時代特色的新思想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