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思想學說的發展脈絡是什麽
諸子百家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大動蕩、大變革時期,舊製度、舊統治秩序被破壞,新製度、新統治秩序逐漸確立,新的階級力量不斷壯大。隱藏在這一過程中並構成這一時期社會變革的根源,就是以鐵器為特征的生產力革命。生產力的發展最終導致了各國的變革運動和封建製度的確立,也促成了思想文化的繁榮。各種思想相互碰撞,形成了多種學術派別,諸子百家就是這一時期各種學術派別的總稱。本章僅重點介紹儒家、道家和墨家。
儒家
儒家是公元前 5 世紀由孔子創立的學術流派,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顯學」之一,也是先秦諸子百家中影響最為深遠的一家,其思想學說在西漢以後被推崇為正統思想。
道家
道家又名「道德家」,是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先秦時沒有「道家」這一名稱,道家的說法始於班固的《漢書·藝文誌》。道家以「道」為核心,認為大道無為,主張道法自然,提倡清靜無為、絕聖棄智、絕仁棄義,這種思想與儒家和墨家形成了鮮明的對立。
墨家
墨家是戰國時期墨翟所創的學術派別,是諸子百家之一,與孔子所代表的儒家、老子所代表的道家共同構成了漢民族的三大思想流派。墨家也是儒家的反對派之一,與儒家多有論戰。班固的《漢書·藝文誌》將其列為「九流」之一。
兩漢經學
秦漢大一統是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出現的第一個發展高峰。漢武帝時期,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把儒家思想推向了高峰,並在學術思想上建立了以董仲舒為代表的新儒家學派的封建正統思想體系,從而進入了經學思潮時期。由此,先秦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被董仲舒發展為「天人感應論」,對儒學進行神學化,開始走向讖緯神學的道路。當時,學術界以王充為代表的元氣自然論的唯物主義思想,反對神學迷信,反對虛妄邪說,抨擊讖緯神學,成了漢代思想學術界的主流。
兩漢經學可以分為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所謂今文經學,是指傳承、研究用當時流行的文字記錄下來的儒學經典的學問。其代表人物是董仲舒,他的思想和學說前承儒家之孔子,後啟宋明之理學,對中國傳統文化和倫理道德的發展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而古文經學則是指研究用漢代以前的文字寫成的儒家著作的學問,代表人物是鄭玄,他以古文經學為宗,兼采今文經學之說,遍註群經,自成一家之言,是漢代經學的集大成者。總體來說,古文經學學風比較嚴謹,有深厚的功底和學術上的優勢,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古典儒學的理性精神。
魏晉玄學
到了魏晉時期,玄學思潮出現,西晉是魏晉玄學最為盛行的時期,玄學成為這一時期封建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所謂玄學,是指一種崇尚老莊的思潮,這里的玄學與世俗所說的玄學、玄虛是不同的概念。魏晉玄學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何宴、王弼、阮籍、嵇康等。
魏晉玄學的核心內容涉及本體論、知識論、語言哲學、倫理學、美學等範疇,主要討論的內容包括本末有無的關系問題、自然與名教的關系問題、言與意的關系問題、聖人有情與無情的問題、才與性的問題。魏晉玄學以道家思想為基礎,融合了儒家思想的部分學說,主張儒道兼綜,善做概念的分析與推理,極大地推動了中國哲學的發展。
隋唐佛學
佛教自西漢末年傳入中國,經漢魏六朝發展,逐漸本土化,於隋唐時期達到鼎盛。這一時期的自然科學、醫學、文學領域都有了長足的發展,同時,由於佛、道兩教的充分發展,國家開始采用儒、佛、道並用的政策,在學術領域出現了多元的匯合趨勢。隋唐佛學的興盛建立在對佛教經典的翻譯和佛學論著的著述基礎之上,如我們所熟知的唐玄奘西去那爛陀寺取真經的歷史故事,史載共取回大小乘佛教經律論共 657 部,其後有大量譯本。此外,天臺宗、三論宗、唯識宗、華嚴宗、禪宗等日元宗派在教義創新和理論創獲方面也頗有成就,使佛教義理哲學得到了蓬勃的發展。
宋明理學
宋朝在社會經濟、科學技術、思想文化等方面都有了突出的發展變化,它是我國封建社會繼漢唐之後的又一發展高峰。宋代的學術思想融合了儒、佛、道的理學,更加哲理化。這一時期,我國的儒學發展被推到了一個嶄新的階段,進入了理學思潮時期。北宋時期,理學興起,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邵雍是理學的代表人物,被稱為「北宋五子」。南宋時期迎來了理學的新發展高峰,朱熹成為這一時期理學的集大成者。宋代整體上是重文輕武的時期,政治控製較為松弛,思想比較解放,為各種學術思想理論的發展提供了空間,這一時期,各種學術思想之間相互影響和交流,許多學術思想得到了廣泛的傳播,甚至對亞洲的其他國家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明代,理學開始進入陸王心學的發展階段,主要代表人物是陸九淵和王陽明。陸九淵融合孟子「萬物皆備於我」和佛教禪宗「心生」「心滅」的理論,開創了心學。他認為心是萬物的本原,治學求理的方法源於內心自省。而王陽明進一步發展了陸九淵的心學,提出心外無物、致良知、知行合一等觀點,其中,知行合一強調道德的自覺和主宰性,是王陽明心學最重要的觀點。